本書的目的是,為教師、學校和地區(qū)教育管理者提供深入的研究型課堂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其中的許多策略已在其他著作中有所體現(xiàn),如《有效的課堂教學》(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有效的課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 That Works)、《教學的藝術與科學》(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和《有效監(jiān)督》(Effective Supervision)。在這些書中,作者只用了某個章節(jié)或某個章節(jié)的一部分,對某些特定的策略進行了探討,而本書所有內(nèi)容都用來探討一種教學策略,或稱為一套教學策略。 本書DI一個章節(jié)用以切入話題,雖然簡短,但包羅萬象,我們回顧了與課堂提問相關的理論與研究;蛟S你迫切想要直接跳到那些為學校實踐提供建議的章節(jié),但是,我們強烈建議你仔細查看一下這些理論和研究,因為這是整本書的基礎。 鑒于理論和研究只能為課堂實踐提供概括性的指導,本書更進一步,將研究轉化為可操作性的實踐,用于學校教學的課堂提問領域。具體而言,本書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課堂提問策略:提問序列。研究表明,有意搭配使用有針對性的問題是一種有效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原先的知識,促進學生來發(fā)現(xiàn)新信息,深化和拓展學生在所有學科領域的學習。 DI一章回顧了與課堂提問實踐相關的歷史、理論和研究。本章的主要結論之一是,單獨提問不能像提問序列那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和高階認知。在本書中,我們將提問序列分為四個部分 :細節(jié)、分類、闡述和依據(jù)。在第二章中,我們對每個部分進行了描述和舉例,并就如何在課堂上即時實施提問序列,為教師提供了具體的指導。第三章探討了如何教 學生從各種類型的文本中收集信息,以便在提問序列的四個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做出回答。獲取信息的源頭有兩個 :先驗知識或外部資源。學生要對問題做出回答,需要使用其中一種來源的信息。外部資源可能是傳統(tǒng)的印刷文本、圖形文本、多媒體文本、電子文本、互聯(lián)網(wǎng)文本或其他文本。第四章重點介紹了學生單獨或以小組形式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使 用的不同作答技巧。同時,我們還回顧了一些促進小組互動的技巧,供教師在學生合作式學習時使用。ZUI后,第五章為教師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方案,告訴他們?nèi)绾我?guī)劃單獨一堂課或跨越多個課時的提問序列。 在整本書中,我們采用課堂小插曲,對各種策略進行了舉例說明。這些小插曲演示了各種策略在教師課堂上實踐的情景。這樣,讀者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建議對他們的年級和學科領域的適用程度。此外,附錄B就如何在K-12各年級實施提問序列的策略給出了相關示例。這些示例側重于不同學科領域,包括閱讀、寫作、數(shù)學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