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享受生活趣味、講究生活品質的生活家,而不單單是物質時代的消費者,這本多次再版的化學之書便是一部優(yōu)秀的生活指南。
生活中到處都是化學品。有些是天然的和安全的,其他的則是合成的和危險的。走在超市里,你可能會問自己:我應該吃有機食品嗎?那個抗皺霜是噱頭嗎?購買不含雙酚A的塑料值得嗎?對于這些嚴肅話題,本書提供了最新的解釋、迷人的事實和有趣的軼事。
這是一本系統(tǒng)而專業(yè)的科普經(jīng)典之作,由本·賽林格院士、拉塞爾·巴羅副教授兩位作者共同撰寫,經(jīng)多位化學學者及澳大利亞化妝品化學家協(xié)會專家、澳大利亞農(nóng)藥和獸藥管理局專家、澳大利亞輻射防護與核安全機構專家等專業(yè)人士審讀。作者甄選了常見的物品和令人感興趣的案例,來解釋難以理解的化學概念及原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我們日常的疑惑,諸如:游泳池的味道是消毒水散發(fā)的嗎?延緩衰老,選肉毒桿菌還是精華?為什么有的頭發(fā)是紅色的?兩位作者講述了各種物質起作用的原理、市場營銷的欺騙性以及我們應該關注的風險點。16個生活場景,11個化學原理難點,24個簡單的DIY實驗,從生活到原理,從公式到實驗,帶領讀者透過化學的棱鏡觀察身邊的世界,原來所有的神奇現(xiàn)象都能找到答案。請開始隨意閱讀吧!
喜歡烘焙的你想打出漂亮的奶油泡沫嗎?改用銅碗試試看!銅碗釋放出的銅會與蛋白發(fā)生反應,改變部分蛋白膜的性質,使泡沫穩(wěn)定又光滑。
切洋蔥時為什么會流淚?因為洋蔥切口釋放的硫代丙醛-S-氧化物會刺激眼睛淚腺,讓眼淚止不住地流呀流。
這本源自課堂筆記的圖書里有現(xiàn)代人必bei的化學常識,也有忍俊不禁的化學軼事。在這里,化學課教學考試、化學實驗燒杯試管玻璃棒、化學品有毒危險不健康。化學不是課堂上生硬的概念,它只是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生活小知識。發(fā)揮它最大的功用,盡情使用起來吧!
了解生活中的化學原理,明辨商品營銷中的偽科學,正視化學品帶來的便捷與風險,我們會活得健健康康、明明白白。愛上化學,做一個愛生活、懂生活、會生活的生活家。
- 源自近半個世紀前的課堂筆記,澳大利亞經(jīng)典教材,英美澳暢銷49年,原著第6版
- 澳大利亞院士、副教授共同撰寫,經(jīng)多領域專家參與審定;中文版由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審定
- 貼近生活:安全、健身、美食、藥品、清潔、化妝品……
16個生活場景,隨時隨地見化學
- 簡單易懂:美食與美拉德反應、音量與對數(shù)、積雪路面撒鹽與相圖……
11個精彩附錄,理解化學原理
24個簡單實驗,學到就要用起來
- 可供下載:湯姆·萊勒(Tom Lehrer)《元素之歌》(The Elements)音頻及中英文對照歌詞
它很厚,深讀可知原理;它很薄,淺讀可得結論。請隨意閱讀!
1973年,三瓶經(jīng)人工著色、人工泡沫穩(wěn)定、加酶澄清、充氣保鮮的琥珀色冷飲,讓馬爾·拉斯穆森(Mal Rasmussen)、德里·斯科特(Derry Scott)和我意識到,我們應該教給消費者一些與我們的生活相關的真正化學知識,以便他們能夠理解媒體上激烈的爭論。我們據(jù)此開發(fā)的課程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繼續(xù)教育中心主辦,押頭韻標題為關注消費者的化學意識(Chemical Consciousness for Concerned Consumers)。19731975年的這門課程的筆記演變成了一本書。1975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出版社和英國約翰·默里(John Murray)出版社出版了本書第一版。
1988年,英國開始實施新的國家化學教學指導方針。方針中考慮了本書第一版中所用的方法,這一事實表明了這種參考的必要性。同年,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化學學會在西爾維婭·A. 韋爾(Sylvia A. Ware)的項目管理下,以同樣的理念為學校編寫了本書的第二版。接下來是1994 年出版的第三版。
編寫最初幾版時所面臨的問題是用所有打破常規(guī)的方式獲取信息。隨后幾十年,行業(yè)和政府都變得更加開放和人性化。(此書早期版本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角度去觀察社會歷史,展示了 40 年來市場上的爭論如何演變。別把它們扔掉。┰絹碓蕉嗟臑橄M者提供化學知識的暢銷書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信息也引發(fā)了海嘯。但要評估過剩的情況,去蕪存菁,還需要時間和經(jīng)驗。
1991年在歐洲休假期間,我做了名為游客化學的巡回演講。作為一名歐洲游客,我想讓其他人利用他們的經(jīng)驗來篩選關于做什么和看什么的所有信息,并向我展示一個可能最有用和最讓人感興趣的案例。我在后面幾版中采用了這種方法做化學的導游。我們帶你游覽異國他鄉(xiāng),指出并解釋我們希望你感興趣的地標,同時介紹文化背景,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幫助你購物,并告訴你(在化工行業(yè)的)當?shù)厝送ǔJ窍喈斢押玫。我們也會提醒你,遠離那些試圖用偽科學來剝削你錢包的銷售人員。導游是一個難做的職業(yè)。在描述文化和解釋語言時,文化差異也不斷地帶來一些困難。我們知道,這本書里的源語言化學,或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敬請諒解。
在修訂本書時,我一直遵循著《愛麗絲夢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紅心皇后的格言先判決,后評審。也就是說,先給我一個想學化學的理由,然后我可以屈尊花時間和精力去學。對于化學概念,傳統(tǒng)的方法是系統(tǒng)處理,然后加以舉例說明;而這本書則是通過從相關的消費者體驗開始,再提供相關的化學概念,以此逆轉這一過程。這種做法承認了非正式學習的力量,就像孩子們學習象棋或使用智能手機一樣。
本書也借鑒了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思想,他說:同樣的方程有同樣的解。這也是我的另一本書《蘋果電腦傅里葉分析》(MacFourier)的靈感來源。我們展示了相同的化學概念是如何在消費者感興趣的不同領域不斷涌現(xiàn)的,而在這些領域它們往往被冠以不同的名稱。認識到這些不僅使釋義更加有效,而且提高了人們努力去理解某些復雜應用的動力。這些概念在第1章中得到了簡潔的說明,并在各章中通過交叉引用的方式被指出,其中對同一概念的討論可能會從不同角度進行。例如表面活性劑,它在洗衣房和廚房中不可或缺,對于化妝品也很重要,并在現(xiàn)代涂料中占主導地位。有專門的附錄介紹對數(shù)(見附錄3),因為它與生活中的許多方面相關,并且整本書中都涉及它。
那么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目的是激發(fā)好奇心,培養(yǎng)人們對學習的更深層次的投入。深入學習化學是很難的,學習體育、表演、音樂和文學寫作等也是如此。在許多情況下,從樂趣開始,熱情和奉獻精神會隨之而來。另一個目的是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難以理解的基礎科學。對于化學家來說,消費者方面的問題使這一主題更加明確。對消費者來說,對化學的了解加深了他們對所用物質的欣賞程度。
本書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遵循化學教學大綱。在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學生、教師和一般讀者的參考資料。它提供了各個層次的材料,適合從頭到尾閱讀,也適合隨意翻閱。所以,根據(jù)喜好隨意閱讀吧。
每章末尾的拓展閱讀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場白。穩(wěn)定的網(wǎng)址可能比書籍更容易訪問,因此我們要重視這些方面。大多數(shù)學術期刊需要付費才能獲得,盡管有少數(shù)提供免費材料,但數(shù)量非常有限。官方政府網(wǎng)站、準政府組織(如CSIRO、ABC)網(wǎng)站和大學網(wǎng)站往往是免費和可靠的,但可能不會定期更新。博客很有趣,但質量可能存在問題。21世紀的人們需要的一項主要技能是甄別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信息。這本書經(jīng)歷了漫長的同行評審過程和嚴謹?shù)木庉嬤^程,你選對了!
也許有的作者寫了六本書,但本書的作者將同一本書寫了六遍。為了指導讀者選擇穩(wěn)定和可靠的網(wǎng)絡參考資料以獲得進一步的信息,本書第六版已被重新整合過。它已經(jīng)全面更新,包括重新繪制的插圖、新的附錄,以及增添了介紹生物化學(第7章)、海灘(第15章)、金屬和類金屬的生物效應(第16章)等相關信息的新章節(jié)。它還包含一個專門介紹實驗內容(第19章)的章節(jié),用于說明在文本中涉及的概念。本書其他章節(jié)涉及一些簡單的實驗。當然,我的寫作受到了作為物理化學家所經(jīng)歷的訓練的影響。幸運的是,本版本是由化學家拉塞爾·巴羅博士潤色的。
本·塞林格(Ben Selinger)
本書是伴隨我長大的一本書。作為X 一代,在我上學時以及后來我的大學早期,互聯(lián)網(wǎng)是不存在的。當我需要知道實際情況下的化學知識時,這本書往往是我的第一選擇。例如,它告訴我,游泳池出現(xiàn)熟悉的難聞氣味時,水中的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它告訴我,使我眼睛變紅的原因也不是氯太多,而是太少了。現(xiàn)在我們有了互聯(lián)網(wǎng),很多問題都可以通過上網(wǎng)獲得答案。這本書的最新版本并沒有試圖取代互聯(lián)網(wǎng);相反,我們可以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補充這本書。如前所述,許多參考資料會引導你訪問網(wǎng)站。所以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找到信息來回答問題,而是知道該問什么問題。這本書會讓你開始提問題。希望這本書吊起了你的胃口,閱讀它會使你產(chǎn)生更多的問題。
那么我是怎么與這本書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呢?作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化學系的一名學者,我的生活被教學和研究填滿。我非常幸運,能夠探索我周圍的世界,發(fā)現(xiàn)分子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為一名天然產(chǎn)品化學家,我目前的研究著眼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原住民食用的蘑菇中所含的分子;或者試圖理解植物如何誘騙雄性黃蜂,使其相信自己是雌性黃蜂而達到授粉的目的;瘜W真是太神奇了!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就讀期間,我也有幸見到了本·塞林格。有許多次,常常是在喝咖啡的時候,我會饒有興致地聽著他談論他近期在我們本地的日報《堪培拉時報》(The Canberra Times)科學版或一本流行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聽眾,我會以我喜歡的交談方式在講座中引入一些與現(xiàn)實世界相關的化學知識。我開玩笑說要開設叫作東拉西扯的化學的講座。當我被要求參與這個版本的寫作時,本提醒我說這是一個繁重的工作,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事實證明我還是被騙了,它花了我如山的精力,并占盡了我的時間!為了撰寫這本書中的部分內容,我走遍了五大洲,從我在堪培拉家中舒適的書桌,到秘魯馬丘比丘印加遺址的景色。這是一次令人精疲力盡但收獲頗豐的經(jīng)歷。讀者朋友們,我希望它能成為你藏書中有用的一本。
拉塞爾·巴羅(Russell Barrow)
本·賽林格(Ben Selinger)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榮休化學教授。澳大利亞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院士,澳大利亞皇家化學研究所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士。他曾是堪培拉消費者公司執(zhí)行官、政府化學品監(jiān)管員,并參與制定澳大利亞消費品標準。
他曾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開辦了一個有聲節(jié)目《致電科學家》(Dial-a-sciencist),還是《堪培拉時報》(The Canberra Times)和《伯克的后院》(Burkes Backyard)的專欄作家。澳大利亞博物館還向他頒發(fā)了尤里卡獎,以表彰他在科普工作上的杰出貢獻。
拉塞爾·巴羅(Russell Barrow)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副教授,美國化學學會、國際化學生態(tài)學學會、國際民族藥理學學會成員。他還擔任墨爾本大學等8所國際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校外答辯委員,發(fā)表了60多篇學術文章,擁有14項專利。
◎審定人
蘇萌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項目核心成員,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會員。主要從事納米功能材料和先進微納制造技術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申請/授權發(fā)明專利3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