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從全球氣候治理和中國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個層面,從氣候經濟理論和政策應用兩個視角交互研究中國的碳中和經濟轉型和政策選擇問題,包括綜合評估建模理論方法的創(chuàng)新,氣候經濟影響評估、碳中和下的減排與適應交互、政策協(xié)同效應評估以及技術經濟路徑優(yōu)化等諸多重要內容,為碳中和研究提供經濟學和方法論基礎,同時也為雙碳愿景下低碳能源轉型政策和戰(zhàn)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適合碳中和、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專業(yè)相關的研究生及專業(yè)人才閱讀參考。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碳中和與經濟學挑戰(zhàn)1
1.1 中國的碳中和挑戰(zhàn)2
1.2 中國的碳中和行動4
1.3 碳中和經濟學研究7
第2章 社會經濟視角下的碳中和研究10
2.1 研究背景10
2.2 方法介紹12
2.3 主流研究分析18
2.4 見解和影響討論24
2.5 氣候經濟研究:多模型比較分析25
2.6 多模型集成研究的擴展分析36
2.7 總結和討論40
第3章 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43
3.1 研究背景43
3.2 實證方法框架46
3.3 回歸模型47
3.4 數(shù)據(jù)和描述性統(tǒng)計48
3.5 研究結果與分析51
3.6 穩(wěn)健性檢驗64
3.7 氣候變化影響的機制分析67
3.8 氣候損失預測70
3.9 總結與討論72
第4章 平衡中國的氣候損害和碳減排成本76
4.1 研究背景76
4.2 模型介紹78
4.3 情景設計80
4.4 結果展示與分析81
4.5 總結與討論88
第5章 中短期氣候政策對區(qū)域經濟的影響90
5.1 研究背景90
5.2 模型理論與方法92
5.3 情景設計95
5.4 模擬結果與分析98
5.5 總結與討論107
第6章 中長期氣候目標下中國的碳中和挑戰(zhàn)109
6.1 研究背景109
6.2 多模型比較框架111
6.3 1.5℃目標和中國的排放預算115
6.4 多模型比較分析116
6.5 能源轉型與脫碳挑戰(zhàn)124
6.6 經濟影響綜合評估128
6.7 總結與討論130
第7章 邁向碳中和:路徑選擇的跨模型評估132
7.1 研究背景132
7.2 多模型分析框架133
7.3 研究結果與分析135
7.4 邁向碳中和過渡路徑的可行性143
7.5 總結與討論145
第8章 邁向碳中和:技術依賴與選擇的不確定性146
8.1 研究背景146
8.2 研究模型與方法148
8.3 研究結果與分析149
8.4 技術選擇下的政策影響分析156
8.5 總結與討論157
第9章 碳中和中期目標:政策協(xié)同效應評估158
9.1 研究背景158
9.2 模型與方法160
9.3 政策設計與基本假設161
9.4 模擬實施與結果162
9.5 總結與討論167
第10章 碳中和中期目標:最優(yōu)的氣候政策選擇170
10.1 研究背景170
10.2 理論發(fā)展與模型構建172
10.3 數(shù)據(jù)處理及情景設計177
10.4 模擬結果和分析180
10.5 火力發(fā)電技術進步的敏感性分析186
10.6 總結與討論190
第11章 碳中和下最優(yōu)的減排與適應戰(zhàn)略193
11.1 研究背景193
11.2 模型與方法195
11.3 數(shù)據(jù)、參數(shù)與模型校準198
11.4 結果展示與分析201
11.5 關鍵結果的可靠性分析208
11.6 總結與討論211
第12章 實現(xiàn)碳中和目標的技術經濟路徑:國家尺度212
12.1 研究背景212
12.2 技術擴展的綜合評估模型213
12.3 數(shù)據(jù)及處理217
12.4 結果和分析218
12.5 總結與討論227
第13章 實現(xiàn)碳中和目標的技術經濟路徑:城市尺度230
13.1 研究背景230
13.2 已有研究評述231
13.3 研究模型及方法234
13.4 指標與數(shù)據(jù)處理241
13.5 中國大中型城市減排潛力實證分析242
13.6 典型城市的低碳轉型路徑分析247
13.7 總結與討論253
第14章 礦產資源約束下的碳中和路徑重構256
14.1 研究背景256
14.2 模型與方法258
14.3 數(shù)據(jù)處理與情景設計與方法263
14.4 清潔能源轉型驅動的礦產需求270
14.5 中國關鍵礦產的產量預測278
14.6 中國清潔能源轉型路徑再評估279
14.7 國際礦產貿易的角色285
14.8 中國能源清潔化轉型路徑重構288
14.9 總結與討論297
附錄299
附錄1 模型縮寫及全拼299
附錄2 IAM信息匯總表300
附錄3 氣象指標及其處理表302
附錄4 地域城市的縮寫表302
附錄5 中國經濟區(qū)域的劃分表305
附錄6 中國地理區(qū)域的劃分表305
附錄7 多區(qū)域動態(tài)CGE模型描述詳情306
附錄8 CE3METL模型簡介313
參考文獻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