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中國叢書》的策劃始于2002年,那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還叫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時任社長郭又陵先生來我校訪問,我?guī)麨g覽了本館所藏的大批與中國有關(guān)的西文舊籍。其時自改革開放后興起的又一次西學東漸熱潮正盛,域外漢學和中國學的經(jīng)典作品在被有系統(tǒng)、成體系地引進。我們覺得,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交流,離不開旅行家、探險家、傳教士以及后來的外交、商務人士和學者。這些來華外國人的親歷紀實性著作,雖然不是域外漢學的主流,也是與漢學和中國學緊密相關(guān)的材料,值得翻譯出版。郭社長回去后邀請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會長耿昇先生擔任共同主編,獲得首肯。耿先生并為叢書作序,確立宗旨如下:《親歷中國叢書》只收入來華外國人的親歷紀實性著作,包括探險記、筆記、考察報告、出使報告、書簡等。內(nèi)容力求客觀、公允、真實,并兼顧其科學性和可讀性。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力求滿足中國學術(shù)界的需要,填補空白和彌補不足之處。也就是說,集中從一個方面配合方興未艾的對西方漢學(中國學)的研究,提供國內(nèi)難得一見的資料。
經(jīng)過2年的運作,第一批2種譯作于2004年面世,反響頗佳。至2010年,《叢書》出滿10種,耿昇先生退出,改由郭又陵社長共同主編,筆者寫了新序,裝幀也更新了。接下來的6年又出版了10種,郭社長榮休,出版社領(lǐng)導更替,此后只履約出版了3種簽了合同的書稿,《叢書》的出版于2019年告一段落。
回顧歷程,必須感謝郭又陵社長作為出版家的遠大眼光和胸襟。這部叢書的經(jīng)濟效益或許并沒那么好,社會影響卻出乎意料的好!秴矔分械摹兑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社會》獲2012年度引進版社科類優(yōu)秀圖書獎,《古老的農(nóng)夫 不朽的智慧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考察記》被評為第十三屆引進版社科類優(yōu)秀圖書,于2002年正式啟動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曾有意把它納入,因技術(shù)原因未果。學界熱烈歡迎這類域外資料,從中發(fā)現(xiàn)不少有用的材料。比如《我看乾隆盛世》,書名幾成口號,內(nèi)容被多種著作引用。即便是民間,該書也引起一些有趣的反響。比如《我的北京花園》中立德夫人客居的到底是哪個王公的園子,一批網(wǎng)友曾熱烈地探討過。其作為史料的意義,更是突破了最初設(shè)想的漢學范疇,日益彰顯豐富。簡而言之,因為《叢書》所選的西文舊籍都是公版書,當初截止于晚清,目前已擴展至民初,差不多涵蓋整個近代。
近代史料的形式多種多樣,過去相當一段時期,學界對與政治史相關(guān)的檔案文獻關(guān)注較多,其他,尤其是與當時中國的地方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人物等相關(guān)的記載被相對忽略。本叢書所收集的紀實性著作的作者包括政府官員、軍人、商人、傳教士、學者、旅行家等。他們游歷經(jīng)驗豐富,受過良好教育,在中國的時間少則半年,多則幾十年,其中許多人還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他們對在中國的所歷、所見、所聞做了細致深入的觀察和記錄。因為記錄者是外來人,從而對中國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天然地懷著某種好奇,對中國人無意識或不屑記錄的內(nèi)容的轉(zhuǎn)述,到今天恰恰成為極為珍貴難得的史料。又因為近代中國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各地的山川風物和社會百態(tài)多已煙消云散,卻被凝固在這些西方人的著述當中了,就像琥珀中的昆蟲,歷盡歲月,依然栩栩如生。它們不但是研究中外關(guān)系、中外文化的互動等方面的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還是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方面的重要資料,正可以補上述之闕。換言之,這類舊籍有如一個包羅萬象的寶庫,不但人文社會科學的不同學科都有可能從中發(fā)掘出有用的材料,一般讀者也可把他們當作Citywalk的指南,據(jù)以追懷各地的當年風貌,得到有趣的閱讀體驗。
我們還要再次強調(diào),整理、翻譯、出版這一系列叢書的目的,是為了保留歷史資料,因而盡量少做刪節(jié),也不在文中橫加評論。但是這些書的原作者,都來自100多年前,那樣的時代,身份各異,立場多樣,有些人免不了帶有種族優(yōu)越、文化優(yōu)越和宗教優(yōu)越的心態(tài),行文當中就表現(xiàn)出對當時的中國、中國人、其他宗教、其他文化等的歧視。也許還有個別人是懷著對中國進行宗教侵略、思想控制、殖民控制等目的來到中國的。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文字時,既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也有清醒的認識;既要尊重他人的善意旁觀,也要站穩(wěn)自己的立場;對一些惡意的觀點,堅持批判的態(tài)度。
因此,同樣非常感謝九州出版社同仁的眼光和胸襟,愿意接過這套叢書繼續(xù)出版。我們的計劃是一邊先再版早期的反響良好的譯作,一邊逐步翻譯新書。再版的譯文都請原譯者修訂一過,唯當初的翻譯說明或序言之類一仍其舊,以存歷史,特此說明。
李國慶
2023年歲末于哥倫布市細葉巷
本書作者密福特(Algernon Bertram Freeman-Mitford,18371916)是英國外交官、古董收藏家、作家。
密福特1837年2月24日出生于英國倫敦,3歲隨父母去歐洲大陸,定居德國法蘭克福。1842年至1846年,主要在法國巴黎和特魯維爾生活。1846年至1854年,就讀于英國伊頓公學。1858年進入英國外交部,最初在圣彼得堡擔任英國駐俄國大使館二等秘書。1865年至1866年自愿到北京英國駐華使館任職。1866年奉調(diào)去日本,任英國駐日本外交使團二等秘書,1870年由于健康原因離職,回到英國外交部。1873年正式辭去外交部工作。1874年擔任英國公共建筑部大臣,同年結(jié)婚,夫人是埃爾利伯爵的二女兒克萊門蒂娜,育有五男四女。1866年5月,他的未婚堂兄約翰(瑞徳斯戴爾伯爵一世)逝世,將大筆遺產(chǎn)贈予他。于是,他辭去公職,舉家搬遷到位于格洛斯特郡的領(lǐng)地。1892年至1895年,擔任國會保守黨議員。1902年獲得爵位,成為瑞徳斯戴爾男爵一世,經(jīng)常出席上議院會議,就有關(guān)遠東問題發(fā)言。1906年,伴隨亞瑟親王再度赴日,向明治天皇頒發(fā)嘉德勛位。
密福特的著作有:《舊日本故事》(1871)、《竹園》(1896)、《北京來信》(1900)、《赴日嘉德授勛使命》(1906)、《回憶錄》(1915)、《回憶錄續(xù)》(1917)。晚年,他把早期納粹思想家張伯倫(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兩部作品《十九世紀之基礎(chǔ)》(1910)和《康德:與歌德、達·芬奇、布魯諾、柏拉圖和笛卡爾之比較研究》(1914)譯成英文。
參考書目:《英漢綜合大詞典》、《牛津英國傳記大詞典》英文版、維基百科英文版。
***
《北京來信:清末駐京英使見聞》以書信體裁,記錄了19世紀末作者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提供了寶貴的史料。作者對時弊亦有獨到見解,值得我們反思。作者對八國聯(lián)軍侵華起因的分析,自然是站在侵略者一方,但清朝的誤判與義和團的魯莽,不無值得反省之處,對今后怎樣與外國相處,會有所裨益。然而,作者受其世界觀的局限,對中國的各種農(nóng)民起義,持反對態(tài)度,稱之為暴民叛亂;又受其宗教信仰局限,對中國的佛教、道教等,不夠尊敬。作者在對待中國疆域問題上,極不嚴肅,把長城以外地區(qū)說成是蒙古。總之,期望外國人對中國的所有事物都歌功頌德,都站在我們的立場上,既是一廂情愿,又有一葉障目之嫌,對客觀看待中國事務,百無一用。正確閱讀外國人撰寫的有關(guān)中國的游記,當以開放的眼光、海納百川的胸襟,方能剔除糟粕,汲取精華。
本書前言由陸瑾翻譯、溫時幸校核。信札部分及附錄由溫時幸翻譯。全書由《親歷中國》叢書主編李國慶通校。
溫時幸
2009年11月11日
于美國蘇必利爾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