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里,文學作為知識來傳授,認為文化就寄存在文學或重要的文學經(jīng)典中。其實這是一種信念,是沒有經(jīng)過檢驗的。究竟文學何以成為一門知識?
過去,文學通過創(chuàng)作來幫助人完成某種人生意義;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通過閱讀來完成過去文人創(chuàng)作的功能。文學研究者要有更大的關懷和思考,幫助一代代人彼此溝通和理解。
文學承載一個發(fā)揮象征意義的系統(tǒng),它負載的世界遠大于我們生活的物理的世界。文學的意義可以是實用的,但它要承載更大的責任。
陳國球,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講座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等職。研究領域包括文學史理論、中國文學批評、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以及香港文學。著有《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1986)、《胡應麟詩論研究》(1986)、《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1990)、《文學史書寫形態(tài)與文化政治》(2004)、《情迷家國》(2007)、《結構中國文學傳統(tǒng)》(2011)等。
前言
文學如何成為知識?
―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
一文學講座教授講座
二 "文"之為"學"?
三文學立科
四文學專業(yè)
五文學教育
附:英國文學教授就職講座題目
文學立科
―《京師大學堂章程》與"文學"
一 前言
二 "詞章不能謂之學"
"文學"的邊緣化
三"大學堂設文學?":"文學研究"漸見規(guī)模
-普實克與夏志清的"文學史"辯論
一普夏二人的爭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