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當代著名哲學史家陳來教授多年來在宋代哲學思想研究領(lǐng)域發(fā)表的多篇論文。陳來教授受國際史學界認同的“內(nèi)藤假說”(即“近世說”)的思想影響,指出唐宋之際的文化轉(zhuǎn)向是中國“近世化”過程的一部分,認定這個近世化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世紀精神與近代工業(yè)文明的一個中間狀態(tài)”。故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兩宋時期的哲學思想,可
本書是研究嚴復生平、思想及學術(shù)的珍貴資料,其中部分內(nèi)容足以修正嚴復研究的既有成果。正集各札內(nèi)容全面,史料豐富,但所署日期極簡略,或竟未署,故本書除逐篇釋文外,兼對各札創(chuàng)作時間作詳細考證,均注明所考依據(jù),并指出原收藏者徐維勤所考失誤之處,同時對札中所涉人物進行簡注。附集部分因內(nèi)容相對單一,史料價值亦次于正集,故僅釋文并簡
本書收錄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之外梁氏生前已發(fā)表之作,體例依從《飲冰室合集》,分為兩編:散篇文章入“文集集外文”,有單行本者入“專集集外文”。后者如遇未及編入原本之零篇,亦代為增補。以輯錄者一人之力,窮近三十余年時間,廣尋海內(nèi)外文獻,按發(fā)表時間先后排列,有利于全面地展示作為公眾人物的梁啟超形象。這次增訂,輯錄者主要做了四
本書原是作者在光華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時的講義,敘述清康熙初年以來近三百年哲學思想變遷的歷史,上及顧炎武,下及王國維,將近三百年哲學史劃分為復演古代學術(shù)時期和吸收外來思想時期,并于每一時期之中又詳列各派和各家的學說。同時,他巧妙地運用比較的手法,使讀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各個學派的特點,產(chǎn)生全局性的閱讀感受。
本書以重要的歷史事件作為背景和起點,強化了譚嗣同作為那個動蕩時代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引領(lǐng)者,不屈于傳統(tǒng)命運安排的那種桀驁不馴、絕塵拔俗的心理、情感和性格風范,展示了譚嗣同的俊逸才華、深邃思想和高潔人品。同時還展現(xiàn)了梁啟超、唐才常、陳寶箴、熊希齡等一批晚清知識分子的愛國志士群像。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jié),內(nèi)容包括:第一章“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銷磨”;第二章“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茍不自新,何以獲存”;第三章“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四章“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第五章“今日之競爭,不在腕力而在腦力”;第六章“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
本書內(nèi)容:從事思想史與歷史人物研究,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閘釋之時,如何能夠運用理論框架而又不被這種理論淹沒束縛,以保證歷史上的思潮與人物同作為研究者的“我”的雙重主體性,確實需要一種意識和方法上的自覺。楊老師對“思潮與人物”的研究,既保有自己的主體性,同時又充分尊重史料,絕不妄解。作者的研究,在一層層探討時代思潮、歷史人
本書為研究梁啟超思想的專著。以梁啟超《新民說》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紀初期梁氏思想的內(nèi)涵與變遷,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義。從中國近代思想史看,梁啟超代表的是溫和漸進,希望能在新舊交替與緩和之中達成近代轉(zhuǎn)型,讓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之路。作者通過細致的史料分析,將這一過程做了很好的呈現(xiàn),為我們了理解近代史做了一個很好的個案,也是
一代宗師梁啟超的傳記。從少年時期的天資聰穎、青年時期的廣州求學到他北上北平的從政之路、戊戌變法后的流亡時期投筆從戎、學術(shù)研究的重大貢獻等方面,全景展現(xiàn)了梁啟超波瀾壯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