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少早期識別和干預,在網上有不少報道了校園霸凌、暴力事件案例,有些案例□終釀成大禍。這類事件是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但對負向行為的干預是滯后,雖引起大眾的關注,所做的干預只是彌補性,本書通過系統(tǒng)研究使其處于萌芽期時就給予干預,使之避免發(fā)生。本書□□作者劉正群為上海大學附屬學校校長,曾擔任三所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校長,區(qū)教
社會腱(SocialBond)是指連接一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紐帶,是指把個人與社會連在一起的黏合劑,是個體與社會雙向建構的結果。社會腱構成要素由依戀、認同和信念所組成。社會腱的整體中的任何一個腱的缺失、弱化,都可能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本書分別圍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教育力量的存在環(huán)境以及大學生社會腱鏈條中的依戀
本書對中外合作辦學思想政治課講座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對如何有效進行國史、國學、國情教育和有關國民品格、公民精神的政治思想引導,如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等問題進行了調研和總結,從而為既有的中外合作辦學提供借鑒和參考,為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建議和經驗。
本專著是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維貧困視角下的長江上游地區(qū)大型水庫移民精準脫貧研究”(項目批準號:16XSH007)的終研究成果,由四川農業(yè)大學何思妤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組織實施。本研究立足實現(xiàn)長江上游大型水庫貧困移民穩(wěn)定脫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主旨在于揭示水庫移民多維貧困表征及其異質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測評水庫移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各個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跟蹤與把握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結構和狀況的總體變化,了解其組成部分的具體變化,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和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實現(xiàn),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背景,基于馬克思
元朝所設刑部,既繼承了唐宋金刑部的一般職能,又因情勢變遷,特別是在蒙漢雜糅的二元體制中出現(xiàn)不少顯著變化,其中一些更是直接影響到刑部以后的發(fā)展走向。因此,元代刑部可謂從唐宋至明清刑部發(fā)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本書以元代刑部為切入點,對刑部 本身的淵源、建置、官吏與職能,及其在五府官中的地位,對后世的影響等問題進行詳細考察
本書輯錄了2020年中國政治學與政治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國政治建設的新進展、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新展望、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實踐研究的新亮點、中國反對腐敗的巨大成效、中國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新探索、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新氣象等內容。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系列叢書之一。本書從比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中國政治等相關領域,探討新時代政治學的學科自覺與自主、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轉型,以及政治學科發(fā)展的未來等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立足中國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議從比較文明的視野出發(fā),貫通規(guī)范研究和經驗研究,引領和提升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本輯為202
本書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構中的若干基礎問題進行研究,包括概念術語、哲學基礎、思想基礎、歷史基礎、邏輯起點、現(xiàn)實基礎、制度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成果的辯證關系、主題主線、核心價值、理想信念等。在梳理現(xiàn)有不同觀點的基礎上,進行 了比較、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觀點,旨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建
本書著重于復興的動力問題研究,從理論上總結中國復興道路。書名已經表明基本觀點:以民生福利為本,注重經濟發(fā)展和民生福利的統(tǒng)一,促使中國社會動力勃發(fā),這就是中國復興的根源。本書再版是基于作者在復興問題上發(fā)表的一系列學術論文,也希望在此基礎上形成系統(tǒng)的學術專著,為中國從現(xiàn)代化走向復興提供些許前瞻性的理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