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世紀的大約上萬件藏文寫本保存在敦煌藏經(jīng)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獻得以保存。不過非?上У氖牵@些獨一無二的藏文資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別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國和法國。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理應得到整理保護。讓流失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敦煌古藏文文獻,能夠以整理出版形式回
王士性是與徐霞客齊名的杰出地理學家,他性喜登山臨水,利用仕宦四方的間隙,數(shù)十年間行跡幾乎遍及天下。在各地游覽途中,陸續(xù)撰寫了大量游記和詩作,經(jīng)過刪訂整合,最終匯輯為《五岳游草》,是一部與《徐霞客游記》交相輝映的圖文相輔型紀游著作。王士性游蹤廣闊遼遠且不畏艱險,在跋山涉水吟風賞月之余,更興致勃勃地對相關的地質風貌、建置沿
《戰(zhàn)國策》為西漢劉向編訂的一部反映戰(zhàn)國時期策士及各類人士縱論國事與時勢的言論輯錄,并收錄了南宋姚宏、鮑彪等的注釋。全書文筆優(yōu)美,記述生動,反映出戰(zhàn)國時期特有的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社會歷史的重要史料。
本書綜合了目前華北地區(qū)幾乎所有的經(jīng)過發(fā)掘的細石器遺存資料,結合年代數(shù)據(jù),分析研究出華北地區(qū)細石器遺存發(fā)展演變的整個過程。華北地區(qū)細石器遺存發(fā)展演變可以分成出現(xiàn)期、發(fā)展期、復雜期、融合期和分化期等5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貫穿了細石葉技術從石葉技術衍生而來直至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華北地區(qū)舊、新石器
7-10世紀的大約上萬件藏文寫本保存在敦煌藏經(jīng)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獻得以保存。不過非?上У氖,這些獨一無二的藏文資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別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國和法國。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獻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理應得到整理保護。讓流失海外將近一個世紀的敦煌古藏文文獻,能夠以整理出版形式回
敦煌藏經(jīng)洞的古藏文文獻,大約是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一半,其中很多重要文獻分藏于兩地。本書將由西北民族大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國國家圖書館合作,包括全部英藏敦煌藏文文獻的圖版。由英方提供全部黑白縮微膠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負責原始資料的整理和圖版的制作;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
本書從集體記憶的競爭性角度批判性地審視了日本二戰(zhàn)記憶的演化及其與日本戰(zhàn)后內政外交之間的聯(lián)系。有機融合了中、日、英文的多元資料,并深入挖掘了眾多當事者的證言與回憶錄,將視角延伸到了普通民眾和民間團體,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他們如何共同塑造了日本的二戰(zhàn)記憶。
關于民族主義的研究大多將民族描述為被創(chuàng)造或被想象的概念,這一概念是由制造民族主義政治話語或受其影響的知識分子或政治精英構建的。本書主要關注制度如何在殖民和后殖民民族認同和文化的產(chǎn)生中發(fā)揮作用,更確切地說,即法律和軍隊這兩個關鍵的國家機制是否促進了民族的產(chǎn)生。約旦具有既典型又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國家的民族認同和民族文化,作
本書將龍華二十四烈士中王青士、伍仲文、蔡博真、段楠、費達夫、湯士佺、湯士倫、彭硯耕、劉爭、賀治平、李云卿等十一位烈士迄今能收集到的有限事跡資料合編于一冊,通過翔實的資料,細致的筆觸,同時匹配了80余幅照片,盡力呈現(xiàn)了各英烈人物的詳細生平事跡及其背景,展現(xiàn)了英烈們?yōu)閲要毩、民族解放,舍身忘死,取義成仁的英雄壯歌。
章太炎的一生多姿多彩,早年是革命先驅,晚年則將傳授國學視為最后的歸宿。1935年9月16日,章氏國學講習會正式開講,會址設在蘇州錦帆路50號,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國學人才為宗旨。年輕的姚奠中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章太炎的學生,不久后又成為章太炎晚年所收的最年輕的研究生,得到章太炎的國學真?zhèn)。章太炎去世后,姚奠中先是應師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