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最初由陳垣、柴德賡承擔,1971年后轉由華東師范大學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底本,參酌了當時通行的明清諸本,并吸取了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糾訂了部分錯謬。本次修訂,除了仍以百衲本為底本之外,抽換了所有的通校本,在充分版本調查的基礎上,選擇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初期刊本、北京大學圖
長江作為沿線各行政區(qū)內重要的自然人文資源寶庫,自然成為流域沿線方志的重要記述對象。反過來,方志又成為長江流域史地人文社會研究的重要取資對象。本書將長江流域沿線地方所存古籍方志中的史料文獻進行分類匯編出版,包括古跡建筑、經濟、學校教育、藝文、風俗等類,總以《長江流域方志類編》為名。全書按長江自西向東的流經路線,共收錄沿江
本書稿是中國第六屆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的研討成果,圍繞“黃帝文化與文明起源”“黃帝文化與民族共同體”“黃帝文化與軍事”“黃帝文化與道教”“黃帝文化與現代性”“黃帝文化與浙江”等六大問題進行專題研討,深入挖掘黃帝文化的時代內涵,此次研討會是新時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背景下對黃帝文化的又一次深入研究與探索。與會專家學者從黃帝傳說
《明史研究論叢》第二十五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l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輯,包括《界與融合:明代歷史研究的數字化嘗試》《繪制書籍的流通:基于“中國書籍數據庫”的考察》《數字歷史黃河”支持下“明清故道”形成過程研究》《支分派別,指掌學脈——《明儒學案》的可視化分析與呈現》《淺談明史研究中的數據庫建設》《明代的毛葫蘆兵》《江南才
嚴復一生幾乎都在中國向現代化轉型的時期中度過,他在思想啟蒙、文化教育、翻譯工作等方面的巨大貢獻,反過來又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本作品將嚴復置于中國社會大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專題研究。首先剖析嚴復如何將自己宣傳的教育思想和經濟思想運用在自身的生活當中,完成自己家教和經濟收入的現代化轉型,其次考察他的生活方式如何從傳
本書主要研究了晚明萬歷年間己丑(1589)、壬辰(1592)兩榜進士群體的社會人際網絡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書中具體選取了兩榜進士中的李日華(1565-1635)、謝肇淛(1567-1624)、馮應京(1555-1606)、曹于汴(1558-1634)和焦竑(1540-1619)五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選擇原因在于此
本書選取清代用滿文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書籍類文獻以及文書檔案并對其進行細致專業(yè)的導讀講解。書其中,籍類文獻包括儒家經典、會話教材、政書、日記、小說、筆記等作品,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文書檔案包括諭旨、題本、奏折、奏片、咨文、咨呈、札文、呈文等清代常用公文。每篇課文由滿文原文、羅馬字母轉寫、語法標注、漢譯、注釋、詞匯和練習
《無圈點檔》,即《滿文原檔》,是清朝入關前后主要用老滿文、過渡期滿文和新滿文記錄政務的各種簿冊,其中有原始記錄,也有重抄本和少量印刷品、圖書底稿。該檔案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1969年該院出版以《舊滿洲檔》為題的影印本,2005年又以《滿文原檔》為題,再度影印出版。不過由于出版檔案及日譯本等的存在,《無圈點檔》的使用頻
本書主要面向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有四個分冊,講述了唐朝的整個歷史。大唐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盛世,文采風流、赫赫武功、萬國來朝。然而,盛世之下藏著陰謀和血腥,鼎盛之后是戰(zhàn)亂和凋敝。本套書以官方正史為基礎,野史論文為補充,以年代和主要人物為主線,對唐朝皇帝及文臣武將、布衣仕女的人生進行全景式展示,并涉
《三國士族生存法則》是一本寫給歷史愛好者的三國歷史解析讀物。真正的“三國”,并不是小說、戲曲中動輒就“大戰(zhàn)三百回合”的英雄場景,也并不只是那些閃耀著光芒、極具傳奇色彩的三國“超級英雄”。在魏、蜀、吳三國鼎立,以及最終三家歸晉的背后是許多許多累世公卿的豪門士族的較量。如果說漢末三國的群雄割據的爭斗是一盤大棋,那這背后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