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本義》,元代程端學撰。程端學(1278—1334),字時叔,號積齋,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程端學一生致力于《春秋》經的研究和著述。其《春秋》學在朱子基礎上,按照朱子的觀點,完善《春秋》經的解釋體系。《春秋本義》是其主要著作。 《春秋本義》共三十卷,征引文獻極其豐富,達一百七十余家之多,凡前代,尤其宋代治《春秋》諸
8—13世紀是海上絲綢之路大發(fā)展的時期。8世紀后期開始,受國內商業(yè)和文化氛圍的影響,在成熟的海事管理體制的支持下,阿拉伯商人開始了前往中國東南地區(qū)的遠航。這條航線與賈耽《皇華四達記》所載的“廣州通海夷道”基本吻合,并得到考古、文獻等多重證據(jù)的支持,從中可以見到阿拉伯商人移民社區(qū)的存在!昂谑枴鄙檀呢浳镌谥袊倪\輸、
本書是“長安學十年學術經典論著選集”的一種;诠哦寂c空間行為學的視角,梳理關于都城長安(周秦漢唐之都)的經典論述。并以古都長安研究為典型樣本,借以反思中國古都學之研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價值。近十年來,關于古都長安的研究尤以都城的空間基礎、人的行為選擇、政治架構與內涵,以及都城文化的外延性為熱點,在建都環(huán)境、城市建造過程與景觀
本書從中國文化史高峰角度對“宋韻文化”作了系統(tǒng)的闡釋和研究,從文化大眾化、宋學、審美、詩詞、書畫、戲曲、工藝設計、商業(yè)文化、科學技術、社會生活等最具代表性方面,對宋韻文化的歷史形成、歷史特征、文化精髓、歷史意義及時代價值展開論述。從學術上,厘清并提煉宋韻文化的核心內涵與主要特征;從傳播上,闡釋宋韻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傳
本書是“長安學十年學術經典論著選集”的一種。廣義的絲綢之路,不僅包括陸上絲綢之路,還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歷史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交通路線。絲綢之路不僅連接著中國與中亞、印度和歐洲,連接著絲綢之路東部延長線上的東鄰朝鮮半島和日本,還連接著中國東南沿海至東南亞、印度和西亞北非。長安
本書收錄了29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政治、軍事、職官、社會、禮俗、民族、文化等諸多方面。具體內容包括:唐太宗朝太子三師三少探析;唐太宗朝宗室刺史制度探析;唐代京畿地區(qū)赤畿縣縣尉研究;唐肅宗時北衙禁軍的“分流”與“整合”等。
本書是一部基于《史記》的研讀品評類著作,是一部傳統(tǒng)文化普及讀物。作者仔細研讀分析了《史記》的部分篇目,將人們耳熟能詳?shù)娜宋锖褪录罁?jù)史料做了進一步的解讀和闡釋,如孔子周游列國、趙武靈王改革、楚漢爭霸,以及屈原、李斯、李廣、司馬相如等人物生平,形成“品錄”三十一篇。在敘述歷史的同時,分析了其中的經驗教訓,引導讀者進入《史
這是一部關于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地方志書。本書系根據(jù)國務院頒布的《地方志工作條例》規(guī)定,經中共仁懷市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由《仁懷市鄉(xiāng)鎮(zhèn)(街道)志》編委會主持編寫、記載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的9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歷史的綜合性地方志書。志書采用一鄉(xiāng)鎮(zhèn)、一街道為一分冊的形式,以條目體記述地方史實。采用特載、大事記、條目、統(tǒng)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恕、劉攽、范祖禹等歷時十九年修成。上起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時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趙匡胤滅后周之前的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事1362年。全書294卷,按朝代分為十六紀,約300多萬字。這次整
本書以游牧民族遷徙為基底,以環(huán)境史為導向,對中國北方游牧部族遷徙及其環(huán)境適應能力展開論述,簡要介紹了游牧部族及其遷徙概況,引導讀者了解游牧部族及其起源和游牧部族遷徙的基本情況;選取中國北方游牧民族中具有典型性的白狄、烏桓、拓跋鮮卑、契丹四個部族,對其遷徙歷程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進行了詳細論述,試圖厘清游牧民族遷徙過程中游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