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宗去世后,大宦官王振逐漸攫取大權,玩弄幼兒皇帝朱祁鎮(zhèn)于股掌之間,并進一步禍害朝廷,迫害清流。幸好宣宗提拔了忠臣于謙,政績卓著,成為烏煙瘴氣朝廷中的一抹光輝。但隨著王振的逐漸上位,控制了皇帝和百官后,也將不愿依附自己的于謙打入監(jiān)獄。當時正值北方瓦拉也先崛起,他帶領草原大軍大肆入侵明朝邊境。王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慫
《宋稗類鈔》是清代學者潘永因在戰(zhàn)亂之后藏書盡毀的情況下,從多方購得善本,匯集有關宋代的稗官野史,事以類分,時以代次編撰而成。 全書共八卷五十九類,近四十萬字,反映了宋代政治、軍事、文化、社會日常生活各方面,涵蓋極為廣泛,可以說是一部宋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前六卷記載宋代帝王的治國方略、官場士人百態(tài)、士大夫的逸聞趣事和優(yōu)良品
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 圍繞這一發(fā)端,歷史學家許倬云以九十高齡迎難而上,八易其稿,結撰出一部華夏文明從成長到成型的傳記。作者跳脫出中國文化內部演變的敘述,以大歷史的觀看視角與思維方式,對華夏內外的歷史互動重新歸納排列,再現(xiàn)了中國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動融合的軌跡。 在五千余年的長程敘述中,作者借由對中國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又稱后漢,與西漢合稱漢朝。如果說東漢是在西漢光芒掩映下的王朝,那是因為沒有清楚看到它熠熠生輝的時刻。在屬于東漢王朝的一百九十五年時間里,誕生過光武、明帝、章帝、和帝等英主,出現(xiàn)過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太平局面。這個默默無聞的王朝,有多少精彩內容,有多少我們不了解的細節(jié)
《中國簡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全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論述從上古時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史,從傳說與考古印證的中華民族的由來,到呂思勉先生所處時代的革命中的中國,系統(tǒng)梳理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下編著眼于大文化理念,主講文化現(xiàn)象,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yè)、貨
本書圍繞東南第一要缺兩江總督,通過“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兩個概念和進程的深入探討,將道光、咸豐至民國初年東南地區(qū)三次大的權勢轉移揭示出來,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變貢獻一條新的解釋線索。在此基礎上,突出南北關系,并嘗試突破內外輕重、督撫專政的爭議,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本書研究的時間范圍從秦漢至清末民初,而以元代為重點。內容主要分三個方面,一是家治理視野下的具體政策與制度研究,如行宣政院制度、茶馬制度、邊疆法律制度等;二是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地理或族群研究;三是西北地區(qū)史事研究。宏觀方面,體現(xiàn)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走向,以及大一統(tǒng)國家對邊疆地區(qū)的治理實踐。同時在史料發(fā)掘與解讀上頗有創(chuàng)新
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一方面,中華文化由多民族傳統(tǒng)共同構成;另一方面,這種多元文化又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向現(xiàn)代轉型。如何在民族傳統(tǒng)與國家力量之間互動,是民間文化精英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書以歌師唐德海及其傳承人為研究對象,依托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描述和解讀唐德海及其傳承人傳承賡續(xù)的民間文學,探尋歌師所呈現(xiàn)的個體與群
本書以歷史細節(jié)為依托,分析了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過程中,本土的傳統(tǒng)文學觀念、美學精神、哲學思想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一些重要命題及一些重要理論家的文論思想產生的影響。此項研究既是在一個特定領域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關系問題的探討,同時也意在總結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規(guī)律,為馬克思主義文論在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9月28日,至今已走過了19個春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到來之際,中心特收集所內同仁有代表性的臺灣史研究論文二十余篇,從"臺灣史研究理論與方法""清代及早期臺灣歷史研究""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臺灣史研究""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