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文史故事集,作者以故事的形式整合石拐地區(qū)豐富的旅游資源,向讀者展現(xiàn)石拐地區(qū)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石拐為蒙古語“喜桂圖”的漢語轉音,意為“有密林的地方”。石拐地區(qū)歷史悠久,于1956年設石拐礦區(qū)。1999年,石拐礦區(qū)更名為石拐區(qū)。本書分史海鉤沉、滄桑記憶、民間故事、煤城往事四個部分,全面展示石拐
本書從理性角度展開理論辨析,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視角,并從后工業(yè)代時代的特征、社會轉型期的需求和大學德育困境三個實踐層面進一步分析開展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本書選取民國時期大學生進行了現(xiàn)象考察,從而管中窺豹,以佐證上述問題的真?zhèn)。實證研究表明,當前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及其教育狀況不容樂觀。綜觀歷史與社會時代背景,結合具
本書是研究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跨語際實踐的專著,共六章!熬w論”簡述《天下》的基本情況,分析雜志所處的文化場域,討論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新的歷史情境下看待自我與他者的方式。第一章從雜志創(chuàng)始人吳經(jīng)熊入手,分析他的人生選擇與文化立場。第二章討論主編溫源寧的對日言說及背后的文化心理。第三、四章研究雜志所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之譯介,
《文明互鑒與文學研究》是成都大學文明互鑒與“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編纂的學術文集,以“互鑒共進”“共融共贏”為原則,立足前沿、著眼實踐、注重創(chuàng)新,堅持學術性原創(chuàng)性和地域性特色,推動中華優(yōu)秀文化及巴蜀文化傳承、發(fā)展與傳播。重點圍繞文明互鑒、“一帶一路”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理論建構與實踐總結,主要收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
本書上篇“李頓調查團來華調查期間中方申訴研究”,通過分析中國向調查團的申訴內容,指出報告書在事實陳述上接受中方立場,認定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的侵略行動,且不認可偽滿洲國,同時激發(fā)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認同感,抗日救亡遂成為時代的主流。中篇“國聯(lián)調查團與中國抵制日貨問題研究(1931-1933)”,通過探究中日雙方圍繞
《清代西南區(qū)域史研究》是一部專題探討清代四川(包含今重慶全部,以及貴州、云南的個別地區(qū))和清前期西藏歷史的著作。其中,第一章對“江口沉銀”的史實求證歷程做了系統(tǒng)梳理,探討了張獻忠及大西政權的有關問題;第二、三章,分別從幾個側面對清朝的移民政策和效果進行了探討,并對四川作為移民大省和農業(yè)大省形成史作了探討;第四章從康區(qū)的
北京大學閻步克教授在書中圍繞《周禮》六冕制度及其對歷代冕制的影響,探討了服飾禮制與政治權力的關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實的周朝禮制,而是《周禮》的建構,具有“君臣通用”的特點;后代各王朝在宗經(jīng)、復古思潮推動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時從尊君、實用出發(fā),立足現(xiàn)行品位結構而調整古冕等級,理性化與世俗化傾向最終導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中國史綱》是青年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的簡明讀本,原為張蔭麟受聘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對史料進行了嚴格的甄選,并融入了自己的歷史觀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歷代社會的變遷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淺出地勾勒出從殷商到東漢的歷史畫卷。因書中沒有繁瑣的引證和考據(jù),非常利于學生閱讀,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學家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整理研究出土古藏文文獻及傳世藏文文獻,并結合史書,尤其是敦煌出土漢文寫本的記載,全面論述吐蕃王朝時期的職官體系、職官體系的演變及其影響作用;厘清職官管理制度的模式與變化及其特征;深刻認識其作為一個民族政權的職官管理內容及思想;客觀、科學地評價吐蕃王朝職官管理制度在藏族歷史與文化史中的地位;觀察其靈活性
本書記載了2023年第十次國家公祭的背景、過程以及社會反響。全書共五部分,內容包括:國行公祭——第十個國家公祭日全記錄、海內外同祭——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祀我國殤——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精益求精——各界籌備國家公祭儀式、警示醒世——守護世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