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對陜西省紫陽縣境內遺存的清代至民國時期的20篇家訓進行整理注釋,家訓是長輩對后世子孫的訓導,其內容包括愛國、孝親、修身、讀書、立業(yè)、處世等方面,是官方儒學在民間的具體實踐,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注釋條目選擇精當,釋義簡明扼要,是家教、家庭、家風教育的好讀本。
《振興村志》為通志體,客觀公正地記載了振興村自然、人文、地理等歷史、現(xiàn)狀和社會發(fā)展變化。按章、節(jié)、目結構設置,全書16章,40萬字。上溯不限,下限至2018年底。特殊事類延至擱筆之日,記入限外輯要。全面反映了振興村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變化。
該叢書內容分為非物質文化標志和物質文化標志兩大類:非物質文化標志中包括正鑲白旗己入選的國家級、自治區(qū)級、盟市級及旗縣級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標志中包括正鑲白旗境內重要的歷史及古遺跡文化標志(歷史文化遺址、寺廟、碑刻、巖畫等),地理文化標志(著名的山川河流、游牧文化及生態(tài)文化保護區(qū)、示范區(qū)等),動植物文化標志,旅游文化標志
該叢書內容分為非物質文化標志和物質文化標志兩大類:非物質文化標志中包括庫倫旗己入選的國家級、自治區(qū)級、盟市級及旗縣級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標志中包括庫倫旗境內重要的內歷史及古遺跡文化標志(歷史文化遺址、寺廟、碑刻、巖畫等),地理文化標志(著名的山川河流、游牧文化及生態(tài)文化保護區(qū)、示范區(qū)等),動植物文化標志,旅游文化標志等
《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普及文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蒙古族傳統(tǒng)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知識,較全面地闡述了蒙古族文化精髓。本分冊主要介紹了蒙古族居住地地理概況、地球與蒙古民族、地理與蒙古民族、額爾古納河、蒙古高原及地理特點等。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創(chuàng)作前后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妒酚洝啡珪ㄊ炯o(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
本書設有“古蜀探源”“歷史謎題”“發(fā)展新思”三個欄目,收錄了《三星堆毀滅于雷擊》《金沙古城可能毀于洪水瘟疫》《中華龍的原型是馬》《“巴蜀符號印章”在四川滎經求解》《四川“開關論”》《四川“內生論”》等30篇文章。
本書由通州區(qū)文委和通州區(qū)圖書館聯(lián)合輯錄、整理而成,它第一次對各類歷史文獻中有關通州的史料做了全面輯錄和匯總整理,匯編成《史籍·方志》《兩朝通州志》《河運·漕運》《實錄·諸書》《燕行錄中的通州》《碑拓·藝文》等十冊,是迄今為止有關通州的歷史文獻的最全面的合集。
本書旨在全面記述黃梅縣現(xiàn)代標準地名,傳承弘揚區(qū)域地名文化,開發(fā)保護地名資源,推進地名標準化進程,為縣(區(qū))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提供地名文化服務。本志體裁以志為主,述、記、志、傳、錄、表、圖各體分別運用。全志除序、前言、大事記、附錄、后記外,按類別分設11篇26章84節(jié),是一部資料翔實的地名地情工具書,能促進地名文化建設、
本書是從6000余萬字的《朝鮮王朝實錄》中選取與北京有關的史料,以時間為序,匯編成冊。主要包括14-20世紀中國和朝鮮間的使節(jié)往還,朝鮮對中國的歲貢,中國對朝鮮的賞賜訓諭,朝鮮官民在北京的生活與交往,朝鮮使節(jié)回國后對國王匯報中有關北京的內容,朝鮮使節(jié)在北京居留期間的所見所聞,等等。為保證歷史資料連貫性,還選取了《高麗史